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建筑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案例(建筑低碳环保设计)

碳中和的企业行动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参与碳交易与资产管理。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强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参与碳交易与资产管理。

国地科技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 国地科技作为专业服务机构,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的解决方案。通过“智慧+碳”和“规划+碳”的服务模式,国地科技能够为企业的“双碳”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华美钢铁工业生物燃气替代石化能源,碳中和减排二氧化碳深圳市第九届“深圳企业新纪录”揭晓,华美钢铁“生物质能源在钢铁加热系统中的使用”被确认为“深圳企业新纪录”,同时获得“循环经济项目奖”。

碳中和碳的概念,实质上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以抵消工厂或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标。这其中包括了多种途径,例如种植树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减少煤炭、石油和电力的使用量,以此达到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平衡的目的。具体而言,碳中和碳不仅是一种环保理念,更是一种实际行动。

零排放的相关案例

个别工业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探讨“零排放”的可能性,当时主要目标是消除工厂废水排放,确保所有废水经过二级或三级处理,仅有的排弃物为固态废渣。1994年,比利时企业家Gunter Pauli创立了“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ZERI,将“零排放”理念提升至系统化理论。

鉴于当前我国社会上谈论的“零排放”主要还是原始意义上的“废水排放为零”,简称ZLD(Zero Liquid Discharge)。

卡伦堡工业共生体是一个零排放的生态工业园,其能量封闭且持续转换,遵循自然界的循环守恒法则。例如,发电厂的电能转化为热能供给炼油厂,炼油厂排放的热能则回流到发电厂,形成能源的闭环。这种自发的协作源于社区居民间的深厚信任,他们以副产品互相交换,形成互助关系,共同构建了体系的稳定运行。

这些举措使得环保运行直接费用占原药销售额的8%,而环保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去年企业销售和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

占地面积:900平方米 案例位置:E片区 概况 伦敦零碳馆案例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贝丁顿(BedZED)零碳社区。建成于2002年的贝丁顿社区拥有包括公寓、复式住宅和独立洋房在内的82套住房,另有大约2500平米的工作空间。

园区内有五家大企业和十余家小型企业组成一个庞大的工业共生系统。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制版厂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构建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零碳社区如何建设?首个标准、14个经典案例与10大研究

1、近零碳社区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设施和智慧管理体系,以及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区零碳排放。构建零碳社区需遵循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的建设实践,采用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要求,设计零碳社区的路径,适用于城市和既有社区的零碳改造。

2、具体案例中,青岛奥帆中心作为首个城市零碳社区,展示了节能技术和减排成果的显著性;广东中山福兴新村则通过太阳能、绿色种植和智能垃圾回收,实现了近零排放;扬州南河下低碳社区则巧妙地将地源热泵、雨水收集和光伏发电融入古城保护,展示了节能与文化风貌的完美融合。

3、**零碳社区标准**:本标准基于低碳实践与绿色环保原则,为零碳社区发展提供框架,将零碳社区分为零碳细胞、零碳单元与零碳场景三部分,适用于城市社区的零碳建设与既有社区改造。

4、打造策略:从理念到实践/ 首先,深入了解社区环境和居民需求,平衡碳排放,进行科学规划。 其次,建立智能微网和综合能源管理系统,优化能源利用,提升能源效率。 绿色建筑是关键,要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采用被动式设计和低碳技术。 交通方面,提倡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出行,优化交通网络,降低碳排放。

5、同年,我国正式启动首个零碳建筑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的编制,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建筑标准体系正逐步向零碳建筑体系转型。零碳建筑,这个前沿的概念,其核心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内通过减排和碳汇增加,实现碳排放的净零目标。

如何建设零碳园区:挑战、案例与方案

1、挑战一:零碳转型与持续发展间的平衡难题。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脱碳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园区的能源需求与增长的碳排放构成挑战,同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实施也带来新的排放压力。如何在经济发展与双碳目标间寻找最佳路径,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首先,制定碳管理目标和战略,明确愿景与使命,设定时间表与减排目标,确保与园区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其次,建立碳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责任与分工,确保协调一致。完善碳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碳排放核算方法、监测计划、报告指南和信息披露制度,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与透明。

3、园区能源系统优化: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智能管理等手段,实现园区能源系统的优化,降低园区的能耗和碳排放。例如,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提高新能源的消纳比例,实现能源供给的零碳化。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在园区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的推广和应用。

4、零碳园区的建设不仅仅只有上述几大层面的建设内容,在具体的实施建设中还要把握现有园区的现状条件,资源要素等,进行合理的梯度升级。

建筑行业实现建筑碳中和的措施有哪些?

绿色屋顶:采用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屋顶,这些屋顶能够吸收阳光,减少建筑物的热量吸收,同时提供额外的绿化空间。 绿色景观设计:在建筑周边设计绿色景观,如种植植物和草坪,这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五大路径: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消除建筑运行碳排放,减少建材碳排放,优化调整建筑流线和功能,使用超高能效设备及能源替代。实施方案:降低成熟建造技术造价,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挖掘本土低碳建筑材料,优化区域建筑能源应用,加强建筑信息化管理。

实现建筑碳中和的常见措施包括:节能改造:通过提高建筑物的能效,降低能源消耗。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生成电力,代替传统能源。绿色屋顶:通过覆盖绿色屋顶,提高建筑物的能效并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绿色景观: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改善环境质量。

实施高效农业措施:采用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林业保护与建设: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空间,提高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固定能力。

具体措施涉及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优化节能技术使用、推动既有建筑降碳、消除建筑运行碳排放、提高碳排放监测能力以及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建筑减碳。为了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建筑行业需采取积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