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视野调暗。比如观察透明的标本。将视野调亮。大多数情况下,换高倍镜以后的操作。
2、.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4.水滴、酒精或其它药品切勿接触镜头和镜台,如果沾污应立即擦净。5.放置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中央,且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压坏玻片或碰坏物镜。
3、一般的组织从取材固定到封片制成玻片标本需要数日,组织要经固定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石蜡包埋、包埋、固定;组织离开机体后很快就会死亡和产生组织腐败、观察及判断细胞组织的形态变化的主要方法,各种组织间和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均缺乏反差。
4、在普通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中,大部分要通过显微镜来完成,因此,显微镜性能的好坏是做好观察实验的关键。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个部件。广义的说也包括照明光源、滤光器、盖玻片和载玻片等。
5、目镜只起放大作用,不能提高分辨率,标准目镜的放大倍数是十倍。聚光镜能使光线照射标本后进入物镜,形成一个大角度的锥形光柱,因而对提高物镜分辨率是很重要的。聚光镜可以上下移动,以调节光的明暗,可变光阑可以调节入射光束的大小。
6、取镜和安放 (2)对光:不断调整反光镜,直到出现光亮而均匀的视野。(3)观察: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玻片标本两端用压片夹夹紧,再用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粗调节器,把镜筒徐徐降到接物镜头差不多接近玻片标本为止(从侧面观察下降镜筒)。
把骨头装在有孔的木匣内,埋在地下10厘米深处,大概2-3个月后挖出来,如果是完整的小动物,要注意小的骨骼不要失落了,比如趾骨。再用胶获铁丝将各个骨骼拼接起来就好了。
将肩胛骨连有前肢骨的骨骼,拆开分成肩胛骨段、肱骨段和尺、桡、手骨段三段。在肩胛骨节窝上钻一个洞,深约1~5厘米,再在肱骨的圆形头上也钻一个洞,深约3~4厘米,用搓筋的两端沾上快干胶水,分别插入肩胛骨和肱骨内,使两骨连接牢固,并将肩胛骨和肱骨的弯势扭好。
传统的方法是将蟾蜍骨骼放到质量分数 0.4%~0.6% 的 NaOH 溶液中处理 8~10 h ,然后把蟾蜍骨骼取出,放入质量分数 0.4%~0.5% 的过氧化钠溶液中处理约 1 周,并在此间更换过氧化钠溶液 2~3 次。
虫蚀法是一种比较简便有效的制作骨骼标本的方法。以往的专业书籍虽然有所提及,但未见详细论述。本人结合实践将该方法整理如下:(1)材料:黄粉虫(面包虫)、钢丝钳、玻璃容器、细铜丝、万能胶、标本台板。(2)药剂:漂白剂、脱脂溶剂。(3)制作过程:① 侵蚀:将动物尸体放人盛有黄粉虫的容器中。
鱼类骨骼标本制作方法:准备工具和材料、清洗鱼骨、骨骼脱肉、漂白处理、再次清洗、整理和保存。准备工具和材料:准备解剖刀、镊子、放大镜、清水、干布、保存液(如酒精或福尔马林)等。清洗鱼骨:将鱼头骨和鱼脊椎骨取出,用清水清洗干净。注意不要损坏骨骼结构。
1、标签系于右足,将标本置于固定板上,四肢用大头针固定,阴干后就制成了假剥制标本了。 ② 生态标本在博物馆、教学等单位,常将兽类标本制成生活时的姿态,做为科普用。剥制的方法基本与假剥制标本相同。只是在填装时还需用铅丝(大型动物用钢筋或钢板)支撑其肢体。所用的铅丝型号要根据动物本身的大小而定。
2、将死去的小鸟用手术刀,从腹部向脖子的中央处轻轻划开表皮去肉、除脂。从划开的口子处,先用剪刀将脖子剪断,然后缓慢讲小鸟的躯干给剔除出来。注意不要破坏皮张。
3、固定标本:将标本放置在干净的玻璃片上,用细丝或小型夹子固定住。注意不要将标本夹得太紧,以免损坏。排列标本:根据标本的特点,可以选择纵向或横向排列。确保标本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便于观察和取样。制作记录:在制作好的标本旁边,写上标本的名称和相关说明,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