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创新的名人例子篇1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田忌赛马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膑就是一个例子。大将军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就是因为孙膑善于观察,勇于打破常规,让大将军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结果反败为胜。是呀,创新,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只要你打破了常规,别人所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的一生将会永远改变。
马化腾 马化腾从深圳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润迅公司做软件工程师,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软件开发的意义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后来,他联合几个在深圳电信、网络界有多年创业经验的人开始创业,打造腾讯公司。
IBM为此创新计划总计招募了6万名新员工、扩建了5座新厂房、取得了300多项新专利,包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内存芯片、第一个关系数据库系统、第一个高级编程语言FORTRAN等。当年研发总投入5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约400亿,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私企创新项目,是美国第一颗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25倍,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当。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是创新思维领域的杰出代表。他凭借独特的创新理念,将苹果公司打造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之一。乔布斯始终坚持设计简洁、功能至上的理念,推出了众多颠覆性的产品,如iPod、iPhone和iPad等。这些产品不仅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更在用户体验上实现了巨大的创新。
善于创新的李公麟:北宋画家李公麟不仅擅长画马,他的人物故事画,也是出类拔萃,善于创新。他曾经画过一幅《陶潜归去来兮图》。对于表现晋代诗人陶渊明挂冠归隐的画,历代画的不少,但画来画去,无非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通常是把他放在田园秋菊之中来表现。
创新项目的例子,有如下这些:智能家居:随着物联网的兴起,智能家居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领域。智能家居通过在家中部署各种传感器和设备,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更加安全、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
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相传,鲁班在一次建筑巨大宫殿的任务中,需要大量木料。由于当时没有锯子,他和徒弟们只能用斧头砍伐,效率极低。某次,鲁班不小心抓了一把山上的野草,却意外划破了手。他发现,这种野草叶子上的小细齿非常锋利。
例子1:英国的小职员吉姆,受够了长时间抄写工作的疲惫,他渴望在工作之余找到乐趣。冬季的滑冰成为了他的最爱,但其他季节他却无法享受这项运动。吉姆由此产生了创新的想法:制造一种能够四季滑冰的鞋子。经过不断的构思和实验,他最终发明了“旱冰鞋”,极大地拓宽了滑冰的可能性。
延续性创新的例子包括: 智能手机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短短几年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电话的功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如摄像头、互联网连接、应用程序等。
例如,许多制造商不断优化产品,使得硬盘的容量更大、读写速度更快、噪音更小,这就是延续性创新的实例。延续性创新主要受到主流市场中那些注重品质的大型客户的青睐。延续性创新通常以渐进的方式进行,逐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功能。
商业的延续性:例如airbnb很好的满足提供房源者与租房者的供需平衡,自己只做提供供需双方的交易平台,收取佣金,有很高的投入产出比;而相对一些信息类的产品,可能需要想想自己的流量如何去变现,如何让产品有更好的良性循环。
如苹果手机逐年依次发布了iPhone 5S、iPhone iPhone 6S、iPhone iPhone iPhone X等一系列升级产品。再如微软的操作系统,由最初的Windows 0,经Windows 9Windows 9Windows 2000到Windows XP等,如图2-15所示。
1、袁隆平,被誉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中国带来了粮食生产的革命性突破。这一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使中国在全球粮食生产中占据了重要的领先地位。重型火箭“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一大里程碑。
2、量子通信卫星:2017年8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以及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些成果为全球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3、我国科技创新成就的例子包括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的建设、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研发、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着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突破以及中国高铁技术的全球领先等。
4、科技强则国强的例子如下: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使得中国在粮食产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他的成果不仅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使得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成为世界的领先国家。“胖五”火箭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5、中国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商业运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上万名建设者和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共同努力,使得“华龙一号”在全球首堆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从而使中国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